当前位置: 首页 > 廉政文化 > 正文
“补天”直臣杨素蕴
发布时间:2021-03-10   来源:秦风网   浏览次数:

   “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。”这句话出自《尚书·五子之歌》,意思是说,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,百姓安居乐业,国家就能太平。300多年前,有一位官吏秉承民本邦宁的思想, “居官为民”志不移。他就是清初直臣杨素蕴。

    顺治十年,黄河决堤。沿河而建的东明县百姓纷纷逃难,仅剩下数十户人家依山而居。刚上任的东明县令杨素蕴召集灾民组织赈灾自救、积极重建。当时土地已被大水毁坏无法耕种,百姓在积水潭钓鱼为食或贩卖,杨素蕴从实际出发不加干涉。三年后,东明的住户就增加到一万余家,百姓苏困。而在东明,至今流传着他带领百姓筑城栽树的歌谣,长成参天大树的数千棵杨柳也诉说着百姓对这位“父母官”的爱戴之情。

    杨素蕴有次因病还乡修养,看到延鄜(今陕北延安、富县)一带赤地千里、丁徭重累、室炉荒废、民不聊生,于是不顾病体,深入察访,冒着危险向顺治皇帝上奏《延属丁徭疏》。他在奏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,今日延鄜一带积困大害,更有万倍于别处的就是“丁徭”一事。他说:“臣若默默无言,岂不是坐视灾情日趋严重而不让皇上知道,使朝廷最终走向灭亡吗?”“按田亩征收的‘大粮’还有一定的额度,但是按人丁征收的‘条鞭’则随意征收各种费用,以至于达到每人每年3—4两白银(大部分地方每丁征银是一钱二分),建议及时根除‘丁徭’弊端,大力整顿额征,适当调整减免,使奄奄一息的百姓得到一丝生机。”顺治皇帝览奏后,减免了当地的田赋徭役,百姓感恩不已,不远万里向杨素蕴送来刻有“补天”二字的木匾,将其比作造人补天的女娲,感激其救命之恩。

   顺治十七年,当了七年东明县令的杨素蕴因表现“卓异”,被擢升至御史台。他说:“臣言官也,宜以言为事……”数月之内,“前后上奏疏十余件,皆切中时弊。”

   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,杨素蕴任安徽巡抚,遇到当地遭受旱灾、蝗灾,他冒着“欺君罔上”杀头之罪的风险,以民生为根本,不待圣旨下达,即令各州县开仓放粮赈济。数日后批准钦诏到达时,安徽饥馑急情已去,全省数以百万计的饥民得以保全。

   第二年,湖北大旱。杨素蕴抱病理事,上书请求减免湖北沔阳、江陵等32州县的钱粮。十月,杨素蕴病重,请求辞官。正为湖北灾情忧心的康熙皇帝看到奏疏,怀疑他借病不勘察灾情,将他革职,但圣旨还未到达,杨素蕴已病死于武昌。从留下来的相关记载得知,病死当日,他还口授两篇奏疏。弥留之际,他颤巍巍地指着那道为百姓减税减赋的奏疏,用尽最后一丝气力说道:“此疏行,吾目瞑矣!”令人唏嘘不已。

  《清史稿》列传五十七将杨素蕴作为直臣入传。作为一位封建官吏,杨素蕴为了国家安定统一,百姓安居乐业,大义凛然,奋不自顾,是值得后世敬重并学习的典范。

 

上一条:共产党人的斗争 |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的第一场思想交锋
下一条:最美公务员:永生难忘哭泉村

关闭